院教函〔2022〕53号
为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重要讲话及指示批示精神,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吕梁学院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方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12551”实践育人工程为抓手,一体化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实践育人模式,着力培养品德好、基础实、专业精、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开创吕梁学院育人工作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把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放在首位,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实施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融合化的教育、管理、服务模式,把握特点、精准发力,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创新工作模式、载体、方法和途径,将学校教育科研的重心和目标真正落到人才培养和就业上,加快实现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文化浸润更有厚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的建设目标。
三、目标任务
“12551”工程是推进我校实践育人走深走实的重要举措。第一个“1”即融入一种精神,将“吕梁精神”融入我校人才培养全过程;“2”即推动学生在校期间聆听专题报告或讲座达到20场次;第一个“5” 即推动学生在校期间读50本推荐书籍;第二个“5”即每位同学掌握至少5项专业、就业、创业或生活相关技能,并取得至少一项技能证书;第二个“1”即鼓励学生开展10次覆盖面广、参与度深的实践活动。
1.不断深化“吕梁精神”教育。深入挖掘吕梁精神时代价值和时代内涵,将吕梁精神融入第二课堂教学育人活动全过程,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用吕梁精神塑造人,用吕梁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人,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不断深化第一课堂的延伸教育。建立常态化人文素养、学术知识、科普系列讲座,以道德讲堂和行知讲堂为依托,鼓励大学生走进名家、走进名师,走进英模,聆听科技文化、学术前沿、职业素养、形势报告、创新创业、成长体验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感受名家名师魅力,探析英模的思想世界,分享前辈心得,浸润向善的心灵,拓展知识的视野,储备发展的智慧。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讲座、论坛不少于20场次。
3.不断深化人文素养教育。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为学生选择体现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文质兼美的50本各类作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革命英雄、仁人志士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认识生命价值,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4.不断深化创新创业和职业技能教育。推动各系实施“科研助手”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科研训练,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重点围绕学生发展需求、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以“5+1”技能证书试点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并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促进校企合作,建好用好实训基地,结合“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推进“5”和“1”的有机衔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
5.不断深化社会实践和服务意识教育。结合“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以“聚焦社会实践,淬炼青年能力,弘扬志愿精神,彰显青年品格”为中心,不断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的新格局。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志愿者日等,常态化开展覆盖面广、参与度深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不少于10次社会实践活动同,全面提升“第二课堂”育人质量,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实施途经
1.面向全校开设《吕梁精神与红色文化》必修课。(教务处、历史文化系)
2.以吕梁精神展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团活动为依托,利用传统节假日、暑期、重要节点加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及创新创业培育,把“吕梁精神”贯穿其中。(校团委、学工部、各系)
3.学科竞赛、创新创业与吕梁精神相结合,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育人思想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校团委、教务处、各系)
4.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以系为单位,每系每年面向学生举办不少于15场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鼓励博士及教授、副教授等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定期举办学术报告或讲座,原则上,博士、副教授每学期举办一场,教授每学年举办一场。(教务处、各系)
5.充分利用名家、名师、名企进校及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近师生的机会,面向学生的知识、文化、成长经验分享、职业生涯规划等讲座和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等交流活动。(宣传部、校团委、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合作交流处)
6.由学工部、校团委、教务处牵头遴选提供文化经典、社科历史、成长励志等类别30本书目的推荐书单;由各系结合学科专业发展实际,遴选提供20本学科专业的必读书目的推荐书单。(学工部、校团委、教务处、各系)
7.组织开展读书月、经典诵读、阅读交流沙龙、阅读主题班(团)会等活动,夯实阅读活动。(学工部、校团委、辅导员、班主任、导师)
8.建设“5+1”技能证书制度试点,即每位同学掌握至少5项与自己相关的专业、就业、创业或生活技能,并取得至少一项技能证书。依托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就业孵化园等实践基地,鼓励学生通过培训、考试获得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探索将相关专业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统筹安排,同步考试(评价),获得学历证书相应学分和职业技专能等级证书。(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继续教育学院、交口分院、各系)
9.统筹专业资源,按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对我校各专业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毕业要求等专业人才培养关键要素进行全面梳理、科学定位。(教务处、各系)
10.依托学校创新创业基地、实践实训基地、校地合作点、定点扶贫村、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教学实践,拓展完善协同育人渠道。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服务、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好暑期“三下乡”、“返家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社会实践活动。(校团委)
11.推动各系实施“科研助手”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科研训练,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教师科研团队或个人应为学生参加教师科研提供便利条件,培养师生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引导学生进科研、进课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科技产业处、校团委、学工部、各系)
五、工作要求
1.深化改革驱动。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环节、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构建精干高效的素质教育平台、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活动基地平台、学生工作队伍平台,推动“12551”实践育人工程落地实施。
2.加强组织保障。实施联席会议制度,由教务处发起,教务、学生、就业、团委、质量监控、各系等部门组成联席会议,协调、督促“12551”实践育人工程日常工作,各单位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从2023级学生入校开始实施“12551”实践育人工程。
3.强化责任落实。加强“12551”实践育人工程督导考核,将“12551”实践育人工程纳入系部工作考核和系部评估,对各职能部门、系部实施“12551”实践育人工程情况进行年度评估和跟踪监测。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将《实施办法》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切实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