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教函[2015]6号
关于落实吕梁学院“专业综合改革教学内涵建设工程” 项目的通知
各教学系(部):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我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项目经省教育厅获批后,校领导和项目组成员依据《山西省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2014年修订)》,深挖专业建设内涵,于2014年12月17日启动“吕梁学院专业综合改革教学内涵建设工程”项目,项目分解为16个子项目(见附件1),由教务处牵头监管,各系具体实施。为保证项目落到实处,现提出以下要求:
1、项目实行个人负责制,从工作理念提炼、团队组建、考察调研、方案设计、研讨论证到试点实践、总结完善、成果验收等各个环节,均实行一体化管理。
2、项目建设要有一定超前意识,根据评估指标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和成果导向相结合,列出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做到责任到人。
3、项目建设期限原则上为1年(2015年),请做好项目预算。
4、项目验收标准:建设理念先进,建设方案可行,技术路线合理,项目内涵符合评估指标体系要求,制度机制健全、针对性强,操作简约高效,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吕梁学院专业综合改革教学内涵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对于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各项目负责人应根据任务分解一览表(附件1)制定项目实施的可行性方案,组建专业团队开展研究,加以落实,力求做精做细,凝练模式,全面推广。教务处将组织专家不定期对项目的进展进行督查。
附件(可在教务处网页下载)
1、吕梁学院“专业综合改革教学内涵建设工程” 项目任务分解一览表
2、《山西省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2014年修订)》
教务处
二〇一五年四月十五日
附件1
吕梁学院“专业综合改革教学内涵建设工程” 项目
任务分解一览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负责人
| 分管处长
|
1
| 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与课程体系建设
| 雒卫廷
| 高文丹
|
2
| 教学研究与教学团队建设
| 赵元
| 高文丹
|
3
| 教学质量标准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 冯克明
| 王林林
|
4
| 多元考核与教学模式改革
| 高平
| 高文丹
|
5
| MOOCS及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应用
| 王三虎
| 高文丹
|
6
| 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 薛金辉
| 高文丹
|
7
| 实验室建设及运行管理
| 刘岩
| 冯彩平
|
8
| 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 宋要斌
| 冯彩平
|
9
| 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 翟翠玲
| 高文丹 冯彩平
|
10
| 真题真做与毕业综合训练
| 高树峰
| 冯彩平
|
11
| 合作办学与协同育人
| 薛金辉 毛叶红
| 高文丹 冯彩平
|
12
| 校园文化与环境育人
| 刘守文
张育民 杨岩
| 张苏勤
|
13
| 大学生学业发展规划与指导
| 秦葆丽
| 王林林
|
14
| 教师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 刘方
| 张苏勤
|
15
| 考研、专升本及公务员考试辅导
| 翟翠玲
刘方 冯克明
| 高文丹 冯彩平
|
16
| 职业资格训练与模块化课程的构建及实施
| 杨小萍
| 高文丹 冯彩平
|
附件2
山西省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2014年修订)
评估指标
| 主要观测点
| 评 估 标 准
| 权重分数
| 分项得分
|
1.建设规划与培养方案(10分)
| 1.1专业设置
| 适应国家、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行业发展需要,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符合学校自身条件,有相应学科作依托,专业口径、专业方向符合学校的定位
| 2
|
|
1.2专业建设规划
| 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科学合理,措施得力,并付诸实施
| 2
|
|
1.3人才培养方案[1]
| 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的学分比例合理,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质、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创新精神、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计划符合本专业教育教学规律,执行情况较好
| 6
|
|
2.专业基础条件(18分)
| 2.1教学仪器设备
| 教学仪器设备[2]的配置满足教学需要,更新情况较好
| 4
|
|
2.2实践教学基地
| 有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3],场地、设施及指导教师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 6
|
|
2.3专业图书与网络资源
| 有一定数量的专业中外文图书、期刊[4]、电子图书资源[5]、网络课程资源,能满足教师的日常教学、科研和学生专业学习需要;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使用较好
| 3
|
|
2.4教学经费
| 实习经费、毕业论文(设计)经费、专业建设专项经费等足额安排到位,满足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
| 5
|
|
3.师资队伍(18分)
| 3.1队伍建设状况
| 师资队伍[6]年龄、知识、学缘结构基本合理;专任教师[7]中具有高级职称和具有硕士学位的比例分别达到30%和50%;有副教授以上的专业带头人和相对稳定的教学梯队,能有效地支持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措施得力
| 6
|
|
3.2任课教师情况
| 符合岗位资格[8]教师的比例达100%,55岁(含)以下教授、副教授每学年均为本科生授课达100%,主干课程教学队伍稳定,教学效果整体较好
| 6
|
|
3.3科学研究水平
| 专业负责人和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教师有较为稳定的科研方向和一定数量的科研成果,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科研促进教学成效较明显
| 4
|
|
3.4指导学生情况
| 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职业生涯、就业提供指导、咨询服务
| 2
|
|
4.课程建设(10分)
| 4.1课程体系
| 课程设置能全面覆盖培养目标要求;课程体系结构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有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计划和措施,并不断完善
| 3
|
|
4.2教材建设
| 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严格,主干课程选用同行公认的优秀教材和近五年出版的教材,使用效果较好;能结合实际编写有本专业特色的教材;有鼓励教材建设的措施办法
| 2
|
|
4.3教学方法手段
|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有一定成效;必修课能合理有效应用多媒体授课[9]的课时不低于10%,且效果较好
| 3
|
|
4.4精品课程建设
| 积极申报或入选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或精品资源共享课,获得较好评价
| 2
|
|
5.实践教学(14分)
| 5.1实践教学体系
| 设计合理,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0%,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师范类专业教育实习不少于12周
| 4
|
|
5.2实验、实习和实训
| 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100%,其它课程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80%,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10]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达50%;实验室开放,效果较好
| 4
|
|
5.3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 校企(院所、行业)合作紧密,协同育人,内容具体,措施得力,学生得到有效锻炼,企业比较欢迎,学生、企业满意度较高。
| 6
|
|
6.教学管理(8分)
| 6.1教学规章制度执行
| 执行学校教学规章制度严格,效果明显;教学文件[11]齐备,教学档案[12]完整
| 4
|
|
6.2教学质量监控
| 各主要教学环节[13]质量标准完善,教学运行过程动态监控活动开展正常,并注意发挥教学评估的反馈与改进作用,效果较好
| 4
|
|
7.教学研究与教学成果(10分)
| 7.1教学改革研究
|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有校级和省级的教改教研项目
| 4
|
|
7.2教学成果
| 获得校级、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
| 6
|
|
8.人才培养质量(12分)
| 8.1学生专业素质水平
| 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水平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多,参加大学生竞赛获奖比例大、层次高
| 6
|
|
8.2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 选题紧密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有50%以上毕业论文(设计)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过程管理严格,有相应管理制度;论文(设计)形式规范,内容质量较高
| 3
|
|
8.3社会评价
| 本专业招生录取分数线、第一志愿率、报到率较高;近三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较高,多数学生签约就业[14]行业和就业地域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服务方向;第三方机构或社会评价较好
| 3
|
|
山西省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内涵说明
[1]“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学校关于本科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规格、教学过程组织、教学任务安排等总体设计和实施的纲领性文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规格要求、修业年限、课程设置、教学进程安排以及必要的说明等。
[2]“教学仪器设备”是指单价800元以上的仪器设备(不含实验台、桌、空调等)。
[3]“实习、实训基地”须满足下列条件:具有稳定的场所,有明确的实践教学目的和内容,有稳定的教师和辅助人员队伍,有科研和技术生产活动,有开展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潜能的实习项目。
[4]“期刊”指专业类期刊杂志。统计时,须按种类和年度装订成合订本,1本算1册。
[5]“电子图书资源”,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等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使用,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体。
[6]“师资队伍”是指学校在编的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对于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也可计算在内。
[7]“专任教师”指具有教师资格、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专业的“专任教师”特指为本科生讲授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专任教师。
[8]“岗位资格”是指具有讲师及以上职务(或同等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员。新参加教学工作的人员须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9]“多媒体授课”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授课。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信息的技术。
[1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11]“教学文件”包括学校转发的教育部或省教育厅有关教学工作的文件、学校制定的教学文件(含教学规章制度、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学期教学进程计划、课程表、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等)。
[12]“教学档案”是指在本科教学实践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并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数字、声像等信息资料。其内容一般包括教学文件档案、教务工作档案、教师业务档案、学生学习档案等。
[13]“主要教学环节”指理论教学(如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如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学期课程教学进度计划制定、备课(含教研室集体备课)、教案编写、作业布置与阅改、课后辅导答疑、考试命题、考场监控、阅卷评分与试卷分析、实习和实验指导、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指导、答辩等环节。
[14]“签约就业”包括签定协议书或劳动合同以及灵活就业。其中灵活就业包括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两种。自主创业指创立企业(包括参与创立企业),或是新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包括个体经营和合伙经营两种类型。自由职业指以个体劳动为主的一类职业,如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中介服务工作者、某些艺术工作者等。